博士驻村送技术 项目转化助扶贫
---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与麻城市木子店镇合作的案例
一、合作背景
麻城市木子店镇位于大别山南麓,麻城市东部,鄂皖两省交界处,属农业大镇,森林面积大,农林废弃物资源极其丰富。因该镇属山区、老区,经济落后,传统的农耕模式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难以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政府于2019年11月通过招商引资和能人返乡项目,吸引湖北金顶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木子店镇投资兴业,并将原麻城山宝峯农业有限公司所在厂区动产和不动产产权等国有资产提供给公司使用,公司法人为我校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教授郑永良博士。公司主要利用大别山丰富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和巴水源头优质山泉水开展食用菌栽培研究与示范推广,通过对栗蘑、羊肚菌、赤松茸等大别山适生性食药用菌进行种质资源开发和绿色有机栽培研究,并对废弃菌棒进行二次发酵降解生产生物有机肥,以技术支撑和创新驱动构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创新产业链。厂区占地70余亩,有约5000平米的研发大楼1栋,食用菌栽培大棚16个,总面积6000平米,有20吨的大型立式圆形沼气发酵罐2座,用于研究试验的田间示范基地5亩。
2、合作过程及成果
湖北金顶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在2020年做了以下几件事:
完善条件,提高企业服务地方能力。
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建设自动生产线1条,含自动一级拌料罐、二级拌料罐、布料机、自动装袋机、自动扎口机和自动传送带等,可日生产菌棒2万棒,极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同时建有冷库4座,库容可达1000吨,建成自动烘干房1间,液体发酵车间1间,购买用于生产和产品销售的车辆2辆。企业的生产条件和服务地方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创新驱动,建设湖北中科大别山食药用菌研究院。
在湖北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前期调研与支持授权下,成立该院二级机构-湖北中科大别山食药用菌研究院,以“技术支撑、创新驱动、绿色引领、产教融合”为理念,主要围绕大别山适生性食药用菌栗蘑、羊肚菌、赤松茸等珍稀食药用菌开展种质选育与创新、绿色栽培与示范、活性提取与功能、精深加工与转化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研究院建设有研究室5间,新购置仪器设备共25台件,价值230万元。目前已收集鉴定栗蘑品种8个,毛木耳、羊肚菌、平菇、灵芝等各类当地野生品种共18种,建设有大别山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1个。
3、基地示范,助推成果落地转化。
2020年度,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扶贫户)”的运作模式,按照“统一制棒、集中培菌、分散出菇”的原则,实现周年化生产,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目前,公司已分别在向明河村、上马石村、上屋榜村、黄泥坳村、马牙山村建成生产基地5个,包括马牙山村反季节栽培基地1个,建设大棚共20座,面积过1万平米,年底将建成面积100亩的“稻-菌连作”赤松茸栽培基地。
三.合作意义、效益、社会影响
公司一年来通过与学校及当地政府开展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也应用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立驻村博士工作站。学校通过人才下沉、智力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学校服务对方地方经济建设能力得到提升和凸显。目前已有7名博士下到木子店镇各村组,指导食用菌的生产,吕锐玲博士作为湖北省委组织部委派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公司担任科技副总。校党委书记王立兵两次到公司及基地检查指导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工作,黄冈市政协副主席、麻城市委书记杨遥、原黄冈政协副主席童德昭、黄冈市扶贫办主任董本汉等黄冈及麻城市各级领导多次莅临公司检查指导。
助力精准扶贫,推动当地经济发展。2020年,企业接收农户120人实现就近就业,吸纳帮扶精准扶贫户52人,被麻城市确定为“扶贫车间”。全年共生产菌棒20万棒,消耗农林废弃物400吨,生产鲜菇200吨,产值达200万元,创利润60万元。
四、合作展望
未来一年,公司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继续扩大产能,并在产品品牌创建、活性成分提取与功能研究、产品精深加工以及通过建设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学校以培训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开展工作,提高公司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全面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